姓名 崔锦华 性别
职称 副教授 学位 博士
联系电话 82156981
移动电话 -
电子邮箱 jeanefer@lnnu.edu.cn/fajianxiang999@sohu.com
联系地址 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850号十大网赌线上网址187信箱
学习经历
1 1969.12 至 1970.12 山西省晋中地区(现改称晋中市,下同)榆次一中,初中,员工;
2 1971.01 至 1973.01 山西省晋中地区榆次一中,高中(由学校择优从初一直接跳班升入高一),员工;
3 1984.8 至 1986.7 山西省教育学院晋中分院化学系(经成人高考录取,在职离岗进修大专),员工;
4 1989.8 至 1994.7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经教育系统限额考试录取的以大专毕业为起点的本科函授在职在岗进修),员工,获理学学士学位;
5 1995.9 至 1998.5 太原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在职申请学位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6 1999.9 至 2002.8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 1973.2 至 1973.10 山西省晋中地区榆次育红学校(包括小学和初中),代教(物理,英语);
2 1973.10 至 1980.8 山西省晋中地区榆次市使赵公社下乡插队,因本村学校的初中班没有英语教师,下乡后不久即被推选为民办教师,后转为公办教师,所代课程先后有初中英语、音乐、高中化学(在后调入的使赵中学)等;
3 1980.9 至 1999.8 山西省晋中地区榆次三中,初、高中化学教师;
4 2002.8 至 2003.7 十大网赌线上网址,化学系,讲师;
5 2003.7 至 今 十大网赌线上网址,十大正规信誉娱乐平台,副教授。
个人概况

天津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在导师的指导和科研合作单位研究人员的大力支持下,在天然色素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为使着色力强、耐光耐热耐酸碱以及安全无毒的A类食品色素——辣椒红色素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与化妆品工业而设计了一种新型分离方法,达到了高品质除辣标准。此成果促成了抛弃中教一级教师铁饭碗去攻读博士的决心。读博期间,主要从事导师指导的等离子体化学技术应用研究。在很短的时间里即以等离子体反应器与放电电极的创新性设计实现了本领域一向以尖端-平板电极难以实现的温室气体甲烷等离子体催化反应可以长时间连续放电的研究目标,并且反应物甲烷的转化率以及目标产物不饱和碳二烃的选择性和单程收率均大大提高,取得了突破本领域50多年研究瓶颈的重大科研成果。此项成果的可靠性经本校以及其他院校科研团队的后续研究,以稳定的实验数据重现而得到了验证。而且,本人还有将此应用技术作进一步工业放大的整套设计有待继续研究。

博士毕业后,于2002年秋季学期进入本校化学系(后改称十大正规信誉娱乐平台),于2003年春季学期为本系同时开启了《高分子科学概论》(双语)专业课与《化学专业英语》(2006年开始扩展为面向全校包括外语学院英语系)跨学科选修课。2004年通过了国家人事部统一组织的全国职称外语A级考试,2007年通过了高校教团队格多科目考试,2008年通过本校人事处申请并取得了高校教团队格证【以上参加各项职称考试与申办资格证均为本人应就职后所接到的校方给新进校教师的首次通知。】。几年间,先后编写了《高分子科学概论》、《化学专业英语》、《药物化学专业英语》及《等离子体化学》等专业课及跨学科选修课教材。近年来,曾参加等离子体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在《化学物理学报》、《物理化学学报》、《中国科学》(中英文版)等学术期刊发表了数篇本领域突破性研究论文,以本研究领域职务发明申请国家专利5项,已授权专利4项(未授权的专利是因未交实审费而被视为撤回申请)。在等离子体化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发现本领域约束反应机理的相关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很大误差,于是开始致力于相关方向的研究。2011以来,深入研究了约束化学动力学反应机理的原子矩阵算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于2015年3月独立完成了《独立反应方程组的原子矩阵解》一书的编著工作。并于当年7月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著作权登记证书。之后,又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修订版《约束独立反应方程组的原子矩阵算法新解》一书的著作权登记证书。

自从教特别是读研以及博士毕业任教以来,自费搞科研教学,现累计上十万元,并多次向本校贫困生捐款,现累计上万元;2017年4月开始,又一直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的月捐款活动。以上各种自费科教工作与公益活动均将继续。

详细介绍


教学工作

讲授本科生课程:《高分子科学概论》(包括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以及高分子工程学的重点内容,已开多媒体双语课),《化学专业英语》(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以及自2006年增加的药物化学等所有化学专业的二级学科内容,多媒体讲授),《等离子体化学》(已备课)。

编写教材:《高分子科学概论》(英文),《化学专业英语》(英文),《药物化学专业英语》(英文),《等离子体化学》。

导师工作

所从事的等离子体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缺乏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曾以等离子体甲烷偶联、等离子体环境科学技术应用、天然色素应用以及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等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课题,圆满完成了对数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本研究方向未曾接到本校公司产品任务。

2003年至2005年,作为受聘于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的副博导合作完成了一位研究生的博士论文指导工作,该论文的研究工作是本人博士论文的继续。

2002年至2006年,担任2002级应化系本科生导师。当时边搞教学科研,边负责20多位本科生的学习辅导与思想教育。在此期间尽职尽责:资助贫困生,给员工做思想工作,并给出一些课程的学习方法建议。以身示范教育员工:“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为此要在世上留下一点儿属于自己的生命存在过一次的痕迹”。科学技术应该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理工科学者必须更加注重人文修养,以免因价值观低下或对是非善恶有认知障碍而以个人行为甚或滥用恶用科技手段伤害他人、危害社会。

科研项目工作

1999年以来,自费用于做论文调研与实验研究、申请职务发明专利、购买科研设备及耗材等,共计数万元。2000年至2002年,在导师指导下,作为科研人员以发表期刊论文、做博士论文以及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职务发明专利等形式, 参与或主攻完成了导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977603710675028)以及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批准号:X500005)。博士毕业工作后,曾以主持人身份数次申报省级与国家级科技项目。其中仅获批一项,其余均未获批(不知原因)。具有代表性的两次申报如下:

20029月,以主持人申报了辽宁省教育厅A类项目:“旋转电极等离子体催化甲烷常压偶联中试放大研究”,获批2万元,学校配备2万元。因获批的经费与申报的数额差距太大,远远不够完成项目结题目标“制造出中试设备”任务而未接受。

20116月,以项目申报人身份组织了三所高校、两所中科院研究院所共五个单位的研究人员,以《等离子体技术快速处理二氧化碳系统研究》为课题名称申报了科技部的前沿技术研究项目,申报编号:SQ2011GX01D00390

此项目申报的主要内容简介:“本项目面向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严峻挑战,拟大规模处理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研究包括:自主研制风力补偿太阳能供电的等离子体反应设备,以降低等离子体设备运行成本;解决与目标应用等离子体反应设备相匹配的稳定高效的高压电源问题;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解决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含碳温室气体等离子体反应积炭严重的关键技术难题;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自主研制常压等离子体甲烷偶联中试放大设备以及相似的等离子体技术快速处理二氧化碳还氧于大气的实用设备,拟在大量处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有效控制气候变化方面达到显著效果;用申请人最新突破的原子矩阵算法新解建立起等离子体反应定量研究理论体系,并为项目应用技术提供科学化保障。”

此项目申报的主要研究技术内容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国内现有技术基础

目前,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远远超标排放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全球气候恶化,两极冰盖正在加快消融,20 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0.74±0.18)℃,产生了诸如酷暑、严冬、大旱、大涝、暴风雪等极端天气以及海平面上升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一系列问题。

美国航天航空局刊登在最新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与大气》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污染物的排放按现在的增长速度继续下去的话,全球气温会上升12℃,但是如果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像现在这样快速增长,同时各国又终止排放对人类有害的大气污染物,那么,温度可能仅仅上升0.75℃。研究者认为,气候模型有力地证明,全球气候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变化主要就是由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所致气候变暖,最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的超大量排放。虽然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量不如二氧化碳大,但是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 倍。温室气体可使短波辐射畅通无阻,但对长波辐射却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即温室气体对热辐射有强烈的截留能力,会导致地球温度上升,产生温室效应。也就是说,超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就像毛毯一样裹住地球,阻止地球向外进行热辐射,致使地球气温升高。

科学家们估计,如果我们还想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内,那么从现在起还有10 年时间让人类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国发展中心(一个致力于推动美国联邦立法机构进行立法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非盈利性组织)的高级研究员约瑟夫•罗姆在他的博客中写道,“如果我们不以现有的技术为未来 25 年进行积极部署的话,到时候即便是集中了世界上所有的新技术都不能阻止灾难的发生”。气温上升3℃是地球的一个重大拐点,因为地球气温一旦上升3℃,那么就意味着全球变暖的趋势将彻底失控,人类再也无力介入地球气温的变化。

科学家们在加拿大北极圈内发现了鳄鱼和乌龟的化石。这说明5500 万年前,这些动物曾经在加拿大北极圈内生活过。因此估计,一旦全球气温上升56℃时,绿色阔叶林将重现加拿大北极圈,而南极的腹地也会有类似的情景。然而,由于陆地大部分被淹没,动植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有95%的种类灭绝,因此地球面临着一个与史前大灭绝一样的最后劫难。

但是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又与经济发展相矛盾,显然不可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杰佛瑞•萨克斯在《科学美国人》刊载的一篇文章中说:“如果我们只使用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技术来试图限制二氧化碳排放,最终我们会扼杀经济增长,包括全球几十亿人口的发展愿景。”因此,全球急需寻求治标又治本的良策,即以快速消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方式保持碳氮氧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已有二氧化碳大量捕集技术,但还没有用二氧化碳快速分解制取氧气并还氧于大气的良策。近年来,一种将二氧化碳制成干冰后深埋于地下的环保技术(简称碳捕获与封存)正逐渐在欧美等国试用。2010 1 1 日,国际石油巨头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计划在荷兰巴伦德雷赫特市建一座地下二氧化碳填埋场,却引起了当地5 万民众的强力抵制。有专家称,该技术或许真的能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出一份力,但一旦发生泄漏,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在此紧迫困境下,本项目申请的常压等离子体技术可以使二氧化碳分解,从而还氧于大气,副产物又可利用,这是有效解决气候问题的最有希望的高新技术。纵观国内外同类研究,常压等离子体二氧化碳分解制氧的关键技术难题是积炭严重而无法连续操作,而且此技术应用本身的较高能耗即运行成本高也是应该权衡利弊的大问题。而本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可解决积炭问题,并且拟进行“风力补偿太阳能光伏供电系统下的等离子体技术快速处理二氧化碳还氧于大气的系统研究”可解决高能耗的高运行成本问题。因此,基于解决严峻的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本项目恰好可以破解等离子体二氧化碳和甲烷快速转化中的这两项应用难题。

活化甲烷这种天然储量最丰富又可再生但最具惰性的饱和烃是化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后石油化工时代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迄今已研究过的甲烷偶联化学催化剂达2000 多种,所涉及的元素几乎包括除了周期表中的零族以外的全部元素,但普遍发现在常压室温下不饱和碳二烃单程收率总低于25%,其原因是反应本身受动力学控制。分析表明,在传统催化技术领域只改进化学催化剂就想突破不饱和碳二烃收率25%的极限是很难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在非平衡等离子体产生的电场催化作用下,包含热量、质量和动量传递的许多物理和化学过程中,传递系数都有较大提高。而且发现,施加一定的电场可以显著影响反应的热力学平衡,甚至还会出现正常平衡倒置的现象。等离子体中的电场还可以使反应分子的化学键产生极化,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从而影响反应的动力学特性,提高化学反应速度。多年来等离子体化学实验事实证明,等离子体催化对于无论多么稳定的化合物来说都是无坚不摧的,均可彻底使之分解为单质,只要给以合适的工艺条件。而本项目前期的相关专利成果正是在等离子体甲烷偶联工艺(也可用于二氧化碳处理)方面的国际前沿性突破。

本项目放电等离子体催化甲烷偶联制备不饱和碳二烃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可持续发展的材料能源利用新方法。等离子体催化技术工艺相对于常规化学催化来说更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安全操作和环境保护。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等离子体甲烷偶联遇到的技术瓶颈主要是积炭严重,无法长时间连续操作(放电电极间很快就会因积炭生长出的炭丝相连而短路),甲烷转化率以及不饱和碳二烃的选择性和单程收率均很低,偶有甲烷转化率和不饱和碳二烃收率较高的报道也均为低气压下的成果,能量效率很低,距离实现产业化相去甚远。而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的等离子体大规模快速转化研究成果至今未见报道。

本项目前期研究已获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尖端旋转电极具有平均电场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常压CH4 丝状放电至似辉光等离子体,使常压下甲烷偶联在长时间反应积炭很少的可连续操作的状态下达到CH4 转化率及不饱和碳二烃单程收率最高均超过70%,不饱和碳二烃的选择性最高超过95%, 并且前期研究还获得了在线消积炭的等离子体常压甲烷偶联的配套便捷操作方法。本项目申请人以此技术进一步设想出常压等离子体二氧化碳大规模快速转化的拓展研究,而目前国内外二氧化碳同类研究一直围绕在与甲烷、氢气等合成化工产品方面,长期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进展。相比之下,本项目研究思路完全不同,申请人以自己前期研究常压等离子体甲烷偶联长时间操作不积炭或积炭很少的技术进一步平均电场化,并拟实现同样的含碳工作气体二氧化碳的常压等离子体大规模快速转化还氧于大气的设想是完全可行的。

最近,项目申请人还在等离子体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中以数学推导方法发现了等离子体化学领域长期存在的反应机理假设不科学的大问题,对其违反质量守恒定律的严重错误找到了突破性的修正方法,从而在等离子体化学理论意义和等离子体技术应用指导意义上均有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对本项目的顺利完成有保障意义),目前在国内外本领域研究中尚未见他人报道。

综上,本项目若得到国家计划项目资助,可望获得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以及等离子体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系统研究成果。

论文
1 崔锦华,徐振锋,张家良,聂秋月,许根慧,任隆良. 常压CH4+H2放电等离子体电子激发温度在线光谱诊断.《中国科学》G辑: 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08, 38 (8): 1053-1057.
2 CUI JinHua, XU ZhenFeng, ZHANG JiaLiang, NIE QiuYue, XU GenHui, REN LongLiang. Online diagnosis of electron excitation temperature in CH4+H2 discharge plasma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by optical emission spectr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08, 51 (12):1892-1896. (SCI 收录)【注:本文为本人作为真实的第一作者(有抽印本等为证)独立完成了相关计算公式的修正以及中英文两稿的写作。论文发表后曾多次遭侵权,被篡改第一作者。至今(2020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份结题报告中仍留有本文的英文版论文著录篡改第一作者的造假记载。本文著录的其他作者的贡献分别是:第三作者张家良老师是本人发表论文时特邀把关实验所得光谱数据的可取性以及确认本人推导论证合理性的指导老师,也是本人特邀的通讯作者;第二和第四作者是对本人的论文数据处理、理论推导论证及结果作了验证核实并确认无误的参与人,均为第三作者的博士生。在本人修正计算公式之前做此光谱实验取数据时,本人导师许根慧(第五作者)邀请了天大物理系主任任隆良老师(第六作者)参与合作指导,并使用任老师主管的物理系的光谱仪并请他对本人作了光谱仪使用与分析技能指导。】
3 Jinhua Cui. Effects of roughness of electrode surface on breakdown voltage in CH4+H2 discharges under plasmas.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Air and Water Treatments by Green Oxidation/Reduction Technologies-Catalyst, Plasma and Hybrid Systems. Dalian, Liaoning, China, Sept.6th—8th, 2006, 111th.
4 崔锦华. 天然色素应用研究进展. 《着色剂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第49页.
崔锦华. 天然色素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食品报. 2007年8月28日第7版.
【注:以上两家学术报刊对本论文曾向第一家期刊投稿但已拒刊的稿件联手相继恶意篡改关键字词句内容(以明显错别字与有损公共利益的误导)而侵权发表,有国家公证处在线查证的公证书为证。更加令人质疑的是,该两家被告在法院判决其败诉后还胆敢在刊登致歉声明中恶意制造化学符号错误并暗示性推卸侵权责任。】
5 王达望,马腾才,崔锦华. 大气压旋转螺旋状电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催化甲烷偶联. 物理化学学报. 2005, 21(11): 1291-1294.
6 Wang Dawang, Guo Shuhong, Cui Jinhua, Ma Tengcai. Study on Methane Coupling with Rotary Multidentate Helix Electrode under Plasmas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Plasma Chemistry. Ivanovo, Russia,May 13-17, 2005: 313~316.
7 Ren Longliang, Cui Jinhu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um online diagnoses for CH4 +H2 discharge plasma system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strymag.org/cji, 2004, 6 (6): 41-45.【注:网上发表此篇论文中的氢光谱线符号错误与稿件不符。将论文稿件中的氢光谱线符号的下角标作了人为恶意篡改,将希腊字母“α, β, γ, δ”错改成英文字母“a, b, g, d”。】
8 Cui Jin-hua, Xu Gen-hui, Liu Chang-jun. Novel Plasma Reactor with Rotary Multi-tip Electrodes Used in CH4 Coupling. Acta Phys.-Chim. Sin., 2004, 20 (5): 557-560. (SCI 收录)
9 夏满银,崔锦华,许根慧. 天然气制 C2 烃新工艺. 石油化工. 2003, 32(7): 559-561.
10 王达望,马腾才,崔锦华.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甲烷转化的工艺研究进展. 化工学报. 2003, 54(9): 1193-1200.
11 Cui Jinhua, Xu Genhui, Han Sen. Eliminating coke formed in CH4 coupling under plasma via pure H2 discharge in the system. Acta Phys.-Chim. Sin., 2002, 18(3): 276-278. (SCI 收录)
12 崔锦华, 许根慧, 王家新. 多尖端旋转电极辉光放电甲烷偶联研究. 化学物理学报, 2001,14(4): 385-388.
13 崔锦华,刘昌俊,许根慧. 冷等离子体催化甲烷偶联研究进展. 天然气化工,2001,26(1): 33-38.【注:本文投稿后未经本作者作清样校对甚至未收版面费就将英文摘要恶意篡改后擅自侵权发表。原稿件中150多单词的英文摘要被篡改成了短短一句话(完全不是本作者写的内容),而且其中还有好几处低级错误,最明显的是:将reaction错写成reacion,将meanwhile错写成while,将effects错写成effect,将英文关键词中的plasma错写成plama。】
著作
1 《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参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注:
(1)在不知情中,本人被列为参编作者。此书将本人博士学位论文《非平衡等离子体甲烷常压偶联研究》中的第三章、第五章以及第六章的重点内容作为其参编章节“5.5.3~5.5.4(p.93~p.104)”内容,此书的封面核心插图是本人读博时的创新科研成果实照。此成果突破了本领域(常压等离子体催化条件下甲烷偶联制备不饱和碳二烃)50多年的研究瓶颈,终于实现了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条件下甲烷可长时间连续放电。这是由于本人研究发明了“多尖端旋转电极对同心圆筒形电极”用于此条件下的甲烷放电反应,解决了单尖-平板电极用于甲烷放电中因积碳严重而很快两极相连,造成短路的问题。本研究成果还包括本领域的实质性突破,即在此新型放电电极条件下甲烷转化率与碳二烃(气相色谱分析显示,其中绝大部分是不饱和碳二烃)单程收率均高达70%左右。
(2)本人导师所出此书封面上的三个核心插图是本人发明的新型放电电极的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实验照。若按伏安特性分类,第一个橙红色图片是在新型放电电极及常压条件下甲烷-氢气混合气体弧光放电实照,第二个蓝色的是此条件下甲烷-氢气混合气体异常辉光放电,第三个紫色的是此条件下纯氢气异常辉光放电。实际上,这三个放电区域均为闭合环状,三个实照上方都有暗区是因为放电反应器的上下部都有不透明的密封盖遮挡,拍照取景的位置只能是在透过石英玻璃反应器壁的放电区的斜上方,暗区即是由于位于放电区中央的多尖端旋转电极杆遮挡的结果。
(3)本人导师在2006年所出的《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一书未经本作者知情与校对,擅自编入了一个明知是2002年本人学位答辩时曾有评委老师当场当众指出的参考文献的错误计算公式,并且故意捏造出多处与原文不符的表述错误,在图和表的标注上也有一些与原文不符的错误。为此,本人与导师沟通,要求其修正错误,对科学对社会负责任,但毫无结果。在此情况下,本人随即对当年所引用参考文献的错误计算公式开启了从头算起的修正工作,经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和反复推敲后,终于以联立方程的推衍消去了公共下能级的统计权重以及无法确定的粒子数密度,从而得到了整合全部变量项的计算公式,避免了原先错误公式推导中以忽略不计消去一项变量的近似处理,所得修正公式大大提高了计算精准度,将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在线分析求解电子激发温度的计算误差从此前的20%~30%降至1%左右。本人以此计算公式的修正结果在《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的中英文两版发表了对应论文,详见本人论文发表栏目中的相关记载。
【本人于2002年提交的博士论文原文请见本人在科学网博客的有关相册,相关信息曾在此博客发布,本博客链接网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89947】
2 《约束独立反应方程组的原子矩阵算法新解》,独立编著,已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著作权证书,2018-7-19 曾首次在科学网博客公开发布,保持公开发布一年多,然后又于2019-7-27发布了修订版。
获奖
1 2006年获大连巾帼技术(节能)创新发明优秀奖。
专利
1 多尖端的多个圆盘旋转电极的等离子体放电反应器,专利号:ZL2002100881.7, 第二发明人(实际的第一发明人)。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2 具有旋转螺旋状电极的大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专利号:ZL200510046045.3,第二发明人(实际的主要发明人)。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3 双层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专利号:ZL2003252705.5,第一发明人。专利权人:十大网赌线上网址。
4 新型溶剂热逆流萃取器,专利号:ZL2005201336054,第一发明人。专利权人:十大网赌线上网址。
5 风力补偿太阳能供电的等离子体二氧化碳制氧器,申请号:201110087363.X,第一发明人。专利申请人:崔锦华。
6 清洁电力系统云电极常压等离子体二氧化碳分解环保设备,申请号:201110314454.2 ,第一发明人。专利申请人:十大网赌线上网址。